九月,既是校园书声琅琅的开学季,也是致敬师者耕耘的教师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戒除毒瘾的无声战场,戒毒人民警察以警徽为灯、以教诲为桨,为迷失的灵魂摆渡重生之路。他们既是场所安全的坚定守护者,更是迷途者回归正途的“灵魂摆渡人”。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贵州省戒毒管理局微信公众号以“师者警心”为主题,分享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中,那些用希望点亮黑暗、用坚守唤醒新生的教育戒治故事。
今日,给大家讲述贵州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师者——严高杨的故事。

十年光阴流转,但当我想起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戒毒所内庄严肃穆的景象依然清晰如昨。警徽肃穆,步伐铿锵,我的目光却无法从那一道道穿着粉色戒毒人员服装的身影上移开,听着老民警对这群特殊人群的讲述,我能感受到她们的无奈、沉默、戒备,甚至破碎的心灵。成为一名负责教育工作的民警后,我始终相信:救赎,不是用规训去惩罚,而是用理解去靠近,用温度去融化。
刘某的故事,是从对抗开始的。刚入所时,她眼神带刺、语带锋芒,像一只时刻准备攻击的“刺猬”。档案里写着她屡次出入戒毒场所,这一次,更是因为违反社区规定而被强制隔离戒毒。通过一次次谈心,我慢慢拼凑出她的人生轮廓:一个常年在外打工养家的女性,一个与抑郁症女儿相依为命的母亲,吸毒对她而言,或许是逃避现实重压的无奈选择。
真正转折发生在一个深夜。值班同事来电说,刘某因拨打女儿的亲情电话无人接听导致情绪崩溃,恐惧女儿抑郁症发作无人照料。那一刻,她不是“复吸者”,只是一个绝望的母亲。我一边安抚她,一边多方联系,最终确认其女儿的平安。当消息传回,刘某在电话那端失声痛哭。那哭声里,不只是焦虑的释放,更是一颗冰封的心开始消融的信号。从那以后,我便尝试用她能接受的方法展开心理疏导,对她进行了一场深入的“改造”:当她与人争执时,我引导她阅读礼学经典,学会待人接物;当她焦躁不安时,我带领她平复心情,做情绪的主人;当她后悔痛苦时,我默默倾听,成为她最忠实的听众……
慢慢的,刘某带刺的眼神有了光亮,当她情绪不稳定时学会先缓冲一下,与人发生争执的次数也减少了。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严警官,每一次我遇到困难都是你真心地关心我帮助我,每一位警官给我说的话、讲的道理,我都记在了心里。我发誓,再也不碰毒品,再也不和别人吵架,不然我就太对不起你们了!”看着刘某坚定的样子,我相信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套话,而是一个母亲重新找回的自尊与承诺。看着逐渐变得自信、积极、温和的刘某,我知道我的努力有了意义。
十年间,我遇到过无数个“刘某”,她们身上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缺乏安全感,有的浑身是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能将她们慢慢“融化”,开展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则成为我长期不断进修的课题,这份对“救赎”的执念使得我不愿错过每一次让她们发生转变的机会。我坚信,真正的戒治不只是生理上的脱毒,更是心灵的重建,每一次倾听、每一句鼓励、每一个不放弃的陪伴,都是在她们漆黑的内心世界里点亮一盏灯。而这救赎,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施予。在陪伴她们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我也被一次次触动、教育和治愈。是她们,让我更深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与生命的韧性,让我相信:爱,是最温柔的武器,也是最强大的力量。
或许,曾经的伤痕和风雨曾一度让生命失去色彩,但人性深处的光,一旦被唤醒,便再也不会熄灭——它会在每一个黎明到来时,静静生长,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彭靖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