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加大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工作经验做法、总结实践的报道力度,局微信公众平台开设“经验聚焦”专栏,面向各所征集稿件,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在禁毒宣传教育中,预防教育是筑牢“防毒防线”的关键一环。近日,贵州省戒毒康复所(以下简称省戒毒康复所)组织康复人员李某走进贵州财经大学,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为在校大学生带来了一堂直击心灵的“明镜课堂”。
“明镜课堂”取“以史为鉴、以己为镜”之意,旨在通过康复人员的真实经历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帮助青年群体筑牢远离毒品的思想防线。这一活动的成功开展,既是省戒毒康复所长期深耕教育矫治、人文关怀与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果体现,也为毒品预防教育探索了新路径。
夯实基础:三维发力,筑牢“走出去”的底气
省戒毒康复所从“生理—心理—认知”三维发力,为康复人员搭建成长阶梯:

精准化戒治康复:针对李某等康复人员的个体情况,制定“一人一策”的科学戒治方案。通过医疗脱瘾治疗缓解生理依赖,结合体能康复训练(如八段锦、慢跑等)恢复身体机能,为后续心理重建与社会适应打下坚实的生理基础。
系统化心理干预:依托个体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家庭治疗等常规手段,搭配“元境心愈康复疗法”(沙盘疗法),引导康复人员深入剖析吸毒根源、正视过往错误、修复心理创伤。同时,通过情绪管理课程、压力应对训练,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戒除毒瘾的决心”与“拥抱新生的信心”,从内心深处完成“我要戒”到“我能戒”的转变。
激发动力:唤醒内驱,点燃“愿意讲”的热情
“明镜课堂”的核心是“自愿分享”,通过三重引导激活内在动力:
培育感恩之心,奠定情感基础:在日常教育中,通过主题班会、感恩书信撰写等活动,引导康复人员体会到国家提供的戒治保障、民警与医护人员的日夜守护、家人的不离不弃。这份“被温暖”的感知,逐渐转化为“想温暖他人”的意愿,成为他们主动参与禁毒宣传的情感起点。
唤醒社会责任,明确价值意义:通过案例分享、座谈交流等形式,让康复人员认识到:“曾经挫败的经历,若能转化为警示他人的‘教材’,就能让更多人远离毒品伤害,这份经历便有了新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强化正向激励,巩固分享意愿:在康复人员完成校园分享后会及时收到学生们的反馈——“听完你的故事,我更清楚毒品的危害了”“谢谢你让我知道要守住底线”。这些来自学生们真诚的肯定,让康复人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我价值感,也让其他康复人员看到“分享不仅能帮助他人,更能证明自己”,进一步激发了参与热情。
精心护航:专业保障,确保“讲得好”的质量
康复人员走进校园分享,既是一次“自我展示”,也是一次“心理挑战”。省戒毒康复所组建专业团队提供全流程支持,保障活动顺利、高效开展:
严格评估筛选,把好“入口关”: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从戒治稳定性(如操守期、复吸风险)、心理状态(如情绪调节能力、创伤恢复程度)、表达能力(如语言组织、逻辑清晰性)、个人意愿四个维度综合考量,确保参与人员既能清晰传递信息,又能承受分享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
全程辅导演练,做好“准备关”:活动前,心理咨询师、医生及助戒民警会与康复人员进行多轮沟通:一方面帮助他梳理讲述脉络,明确“警示为主、情感为辅”的核心目标,避免过度沉浸于痛苦回忆;另一方面通过模拟演练,指导康复人员控制讲述节奏、调整情绪状态,确保内容真实震撼,又能传递“远离毒品、拥抱新生”的积极导向;
严格信息保密,筑牢“隐私保护关”:始终将康复人员权益放在首位,全程使用化名,佩戴帽子口罩,隐去其家庭住址、过往职业等隐私信息;与学校提前沟通,明确“不追问隐私细节”的原则,让康复人员在“无顾虑”的状态下传递正能量。
夯实基础:三维发力,筑牢“走出去”的底气
真正的戒治,不仅是“摆脱毒品”,更是“重获社会价值”。当康复人员从“接受帮助的人”转变为“帮助他人的人”,标志着他们向“回归社会”迈出了关键一步。这种转变带来的是“双向奔赴”的成长:对学生而言,同龄人的真实经历比空洞的说教更具冲击力,李某的故事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毒品离自己并不远”,从而主动提升防范意识;对李某而言,大学生的尊重与感谢,让他第一次获得社会认同,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进一步巩固了他戒除毒瘾、回归社会的决心。这种良性互动,让禁毒宣传从“单向输出”变成了“双向赋能”。
下一步,省戒毒康复所将从三个方面持续深化“明镜课堂”活动:一是建立规范化流程,制定“明镜课堂”活动实施指南,明确评估标准、辅导流程、隐私保护细则,确保活动质量;二是扩大参与范围,在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吸纳更多戒治成效显著、有分享意愿的康复人员加入;三是拓展宣传场景,除高校外,逐步走进中学、社区、企业,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分享内容,让“明镜课堂”成为省戒毒康复所禁毒宣传的特色品牌,为构建“无毒校园”“无毒社会”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彭靖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