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既是校园书声琅琅的开学季,也是致敬师者耕耘的教师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戒除毒瘾的无声战场,戒毒人民警察以警徽为灯、以教诲为桨,为迷失的灵魂摆渡重生之路。他们既是场所安全的坚定守护者,更是迷途者回归正途的“灵魂摆渡人”。
金秋九月,贵州省戒毒管理局微信公众号以“师者警心”为主题,分享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中,那些用希望点亮黑暗、用坚守唤醒新生的教育戒治故事。
今日,给大家讲述贵州省安顺强制隔离戒毒所师者——周尊发的故事。
戒毒工作最难的不是管纪律,而是对抗“心瘾”的反复,这是戒毒民警周尊发常说的一句话,十年的戒毒管理工作,民警周尊发的管理理念始终围绕着“攻心”来开展。他说:“只有让戒毒人员重拾戒毒信心,增强戒毒决心,重新担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才不负一身藏蓝,职业荣誉感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找准 “心结”:从 “拒谈” 到 “敞开” 的破冰
戒毒人员黄某(化名)曾多次强制隔离戒毒,此次入所时,因身患多种疾病,思想波动剧烈,对教育戒治充满抵触。作为黄某的承包民警,周尊发第一时间尝试与其谈话,可刚开口,黄某便直言:“警官,你不用多说了。反正我全身是病,这次说不定要耗在这儿了,还谈什么戒治啊!” 再追问时,黄某便闭口不答。
周尊发深知,此时强行沟通只会适得其反,遂暂时终止谈话。他按规定申请并获批后,调阅黄某的个人档案,系统梳理其家庭情况与社会关系;同时依规联系黄某的家人、朋友,逐步摸清症结 —— 黄某因吸毒被收治后,家中瘫痪在床的母亲无人照料,再加上自身健康状况糟糕,双重压力让他背负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找准问题根源后,周尊发再次找黄某谈话。这次,他刻意弱化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的身份界限,以更贴近 “倾听者” 的姿态,从身边真实案例切入,慢慢聊到黄某的家庭与母亲。共情的话语渐渐卸下黄某的防备,他终于愿意开口:“我为了吸毒,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卖光了,妈生病时我都拿不出钱治;自己的身体也被毒品搞垮了……” 说着便红了眼,“我对不起妈,连儿子都没当好。”
见黄某袒露心声,周尊发及时引导:“现在好好戒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补偿。只有积极配合戒治,早日出所回到她身边,才能真正尽孝。针对你家里存在的困难,所内会积极帮助解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更要好好配合所部医生治疗,等两年强戒期满,才能以健康的状态陪在妈身边。” 这番话,让黄某的眼神渐渐有了光彩,谈话也达到了预期效果
破解 “难题”:多维度帮扶卸下 “包袱”
谈话结束后,民警周尊发通过与教育科沟通协调,针对黄某家庭困难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在教育科的组织下,对黄某家庭进行走访慰问,给黄某的母亲带去了所部的关心问候及慰问品,同时在取得黄某及其母亲同意的情况下,民警给黄某录制了关心问候母亲的视频,并在慰问时现场放给其母亲观看,叫其母亲不要担心,黄某在我们戒毒所表现积极,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慰问时,也给黄某母亲录制了视频,在视频中,黄母说,儿啊,我很好,你在戒毒所不要担心我,安心戒治,你们戒毒所的干部来看妈妈了,你在里面要听干部的话,妈妈希望你早日回来。黄某看后表示,一定要努力戒治,这次强戒结束后,不会再复吸,要好好陪在母亲身边尽孝。二是教育科也积极与当地民政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暂时解决了黄某家庭困难问题,也让黄某心理包袱减轻了不少。
针对黄某身体状况,民警周尊发也及时与所部医院进行沟通,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方式,黄某的身体状况也变得越来越好。
守得 “新生”:从 “抵触” 到 “向阳” 的蜕变
此后两年戒治期里,黄某彻底转变态度:不仅自觉服从管理、严格遵守所规队纪,还主动参与各项教育戒治活动,更通过所内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强戒期结束前夕,黄某特意从出所队回到原戒治大队,找到周尊发:“周队,谢谢您没放弃我。是您教会我怎么做人,我向您保证,出所后绝对不碰毒品,一定好好照顾妈,尽到做儿子的责任。”
周尊发说:“我们不是超人,却在帮一群人‘打败’内心的‘毒魔’。我始终相信,每一个愿意戒毒的人,心里都藏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我的使命,就是守住这份渴望,陪他们一步一步从‘毒雾’里走出来,重新看见阳光。”
责任编辑:彭靖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