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矫治案例||地戏引入教育矫治 构筑场所文化 重塑戒毒人员品德

毒品预防教育与戒治帮教综合服务平台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登录开始学习!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禁毒戒毒知识宣传 / 禁毒戒毒听“我”说 / 戒毒方法听“我”说
教育矫治案例||地戏引入教育矫治 构筑场所文化 重塑戒毒人员品德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案例背景

在戒治工作中,引入传统文化,是我们传承文明、文化自信的体现,贵州省安顺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省安顺所)立足地域优势,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
利用安顺地戏民间教化的表演功能,结合省安顺所个性化矫治措施要求,让戒毒人员现场感受、亲身学习,品民间民俗传统、听屯堡讲唱文学、尝面具工艺之美,感地戏历史之悠长,引导戒毒人员从文化上剖析自己、反省自己、痛定思痛,立志做一个有品、有德、有才、有智之人,重塑美好人生。

基本情况

训练目的

一是进一步丰富场所戒治手段,拓展教育矫治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利用地戏中大量的唱、跳、打等演绎形式提高戒毒人员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是最根本的核心,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戒毒人员在学习、表演、观看安顺地戏表演时接受和发扬安顺屯堡人淳朴、乐观、不惧艰苦、英勇忠义的优秀品质。

准备阶段

选取有丰富演出经验的培训师;制定培训时间及课程;确定培训内容及目标:学会地戏的基本功,培训结束后,戒毒人员能独立表演《三国演义》的节选片段;购置“地戏”演出所需道具。
根据地戏的历史背景,结合我所工作实际,以讲、绘、唱、跳、演五种形式作为载体,将地戏中的仁、义、礼、智、信与感恩、慈孝文化深度融合,不断将地戏非遗文化精髓与禁毒戒毒相融合。 

制定方案

分期(区)进行,坚定决心

在教育适应期,根据全面摸排并结合戒毒人员身体情况、兴趣爱好、文化程度等情况以及戒毒人员意愿,将讲、绘、唱、跳、演地戏独有的五种形式作为教育矫治处方内容;教育适应区(期)、康复巩固区(期)处方式教育中,成立思想矫正课堂。利用电教系统开展两区(期)戒毒人员学习、讲感悟;在康复巩固期(区),根据戒毒人员戒治情况不断对地戏五种载体形式进一步细化 ,不断跟进教育矫治处方内容;在回归指导期(区),根据戒毒人员实际需求以及就业形势,将地戏作为就业谋生的一门技术进行指导。
在特色讲堂,邀请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及我所地戏参演民警担当老师,讲述地戏中仁、义、礼、智、信的历史故事,激发戒毒人员爱国、爱家的情怀,潜移默化将地戏表达的正义之气植入其内心,坚定戒治决心。

因材施教,陶冶心灵

根据戒毒人员绘画、音乐和表演等爱好,从地戏脸谱多样性、服饰色彩独特性,开展绘画特长班,在描摹中倾泻感情、陶冶心灵,在勾画中戒骄戒躁,安心戒治;从地戏唱腔既粗犷又细腻、宛转悠扬的特点,成立戒毒歌曲地戏合唱队,以歌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达到净化心灵、释放不良情绪的目的;从地戏曲目的多样性和故事性,挑选有表演特长的戒毒人员进行地戏表演,丰富戒治生活,培养高尚情操,在地戏表演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戒毒人员修养。

丰富形式,快乐戒毒

根据戒毒人员身体素质和兴趣,从地戏舞姿缓急流畅、应声而舞的特点,将地戏舞蹈与康复训练相结合,以舞蹈的方式开展特色康复训练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更易于接受体能康复,提升训练效果。

地戏训练现场

切合实际,创新戒治

省安顺所将根据戒毒人员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同时吸取安顺地戏中的“鸦片烟壳壳”“笑嘻嘻”等角色灵感,大胆创新“地戏戒毒”,将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与禁毒戒毒相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禁毒戒毒工作碰撞出艺术的火花,编排适合戒毒人员演绎的地戏情景剧,创作戒毒歌曲融入到地戏演唱之中,编写戒毒诗词,成立地戏表演队,实现地戏与禁毒戒毒的深度融合。

”地戏戒毒”表演


成果

一是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三观”

根据地戏历史背景、文化特色以及每一段表演的英雄人物形象,以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出发点,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以此感化戒毒人员学会感恩、懂得孝顺,激发其爱国、爱家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将毒品的危害和地戏表达的正义之气植入戒毒人员内心,重塑戒毒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了戒治决心。

二是以传统文化熏陶人,以古典艺术陶冶人,用艺术净化心灵

结合地戏脸谱、服饰、外形和独有的特色,将描绘作为特长班、兴趣班设置课程;结合地戏唱腔既有粗犷又有细腻的特点,将戏曲作为音乐班设置课程。在绘画与歌唱中戒毒人员能够表达感情、抒发情怀,缓解焦虑心理、疏导不良情绪,激发戒毒人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命的珍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是锻炼身体恢复机能,提升康复训练效果

将地戏舞蹈作为康复训练课程,以舞蹈的方式进行训练,让戒毒人员在训练中享受快乐,有效克服戒毒人员枯燥无味的训练,有效提升康复训练效果,参与地戏课程培训的戒毒人员体能、生理机能比较参与前都有明显提升。8名参与人员在参与地戏课程培训1个月后体质、体能平均成绩前后对比如下表:

四是禁毒元素融入地戏,增强禁毒宣传教育广度和力度

编写禁毒戒毒歌曲融入到地戏的演唱之中,戒毒人员在表演地戏时,用地戏的唱腔传递禁毒戒毒的声音,增强禁毒宣传的力度;编排情景剧融入地戏表演之中,丰富地戏的表演形式,古老的戏曲与现代风深度融合,提升观赏价值,增强禁毒宣传效果。

五是戒毒人员参与感受与收获

戒毒人员张某:“我演刘备这个角色,通过这个角色的演艺,我对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有进一步了解,知晓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博大而精深;对这个角色在故事中正义的形象扎根在心中,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大仁大义面前敢担当,立志高远、抱负远大;在想我回归社会后的生活,我也应该做一个有志向的人,回报给关心我、支持我的人,而不能再沉沦下去了”。
戒毒人员李某:“关羽是我的偶像,之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今天能够饰演关羽这个角色,非常激动和自豪。我知道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我通过表演“华容道捉放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伤”这些故事后,改变了之前对忠、义、仁、勇的理解。忠,不能愚忠,而要忠于正义、忠于祖国;勇,不能哥们义气,而要胸怀天下、凌然正气。感谢戒毒所民警给我们创造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在我回归后,也会做一个像关羽一样的人,做人做事有礼有节、有情有义,将在戒毒所看到的、学到的融入我的生活。
戒毒人员杨某:“观看我们戒毒人员自己表演的地戏和平时民警讲解的传统文化知识,使传统文化更加深入内心,丰富我们戒治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爱国、爱党、爱家的情怀”。

思考

社会化是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现代戒毒治疗主流观点认为,吸毒者成瘾是一种“脑病”,要帮助戒毒者,单纯的使用监禁与隔离措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其核心特点就是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营造社会化的戒毒氛围。场所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不能把场所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挂幅标语、贴名言警句、办几个墙报、设几个宣传栏、甚至开展几个文体活动等形式,这只是文化构建的一个方面,只是一种文化形式和表现而已。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场所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应根植于文化的核心作用,改变人的行为和习惯。
安全化是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文化建设的重点。作为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其对戒毒人员的强制性管理,是法律赋予场所的执法权力,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就实际情况来看,吸毒人员的心理普通特征是:伦理观缺失,无家庭责任感;理想观异位,无自我意志;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泛滥;人生观颠倒,无视法律、强调自我中心;道德标准失范导致行为失范,善恶不分,美丑不辨。由此而带来的是吸毒人员违法犯罪性质、违抗纪律约束、抗拒矫治思想极为严重,给场所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和沉重的压力。因此,我所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文化建设绝不是单纯的对强戒人员的宽松化、放纵化、自由化管理,而是具有国家强制执行力的严肃措施和要求,戒毒场所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地域特点,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模式。
多样化是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文化建设的模式方法。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文化建设,应当在上级的统一领导下,因地制宜,利用多种模式,多种资源,不拘一格,各显其能进行探索。例如我所引入的“安顺地戏文化”和“阳明心学”,对场所戒毒文化具有良性导向和积极的抗干扰作用。场所传统文化教育从“孝悌、仁爱、明礼、诚信”切入,强化“内省”,使戒毒人员达到道德自觉、加强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要我戒”到“我要戒”的转变,最终达到彻底戒除毒瘾的目的。充分发挥场所文化的教育引导、规范约束、激励协调、恢复养成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场所和谐稳定和教育挽救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建设符合我所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文化,是符合强制隔离戒毒事业创新发展要求的,也是构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重要一环。面对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省安顺所场所文化建设还大有可为,我们将秉承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戒毒人员品德修养这一大前提,以提升教育矫治成效这一根本目标而不断努力,奋力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