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因素:社会大众只认为吸毒人员是违法者,未考虑到吸毒人员更是受害者、病人。他们对吸毒人员多重身份的不完全认知,导致吸毒人员遭受排挤和非议。
自身因素:何某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有严重的自卑心理,身边的朋友全是酒肉朋友,何某有钱时便是兄弟相称,没钱时则是恶语相向。回归社会后身无分文,朋友排挤,感觉自卑,便有靠偷盗维持生计的想法。
家庭因素:父母对何某的教育偏向于过度溺爱,从小缺乏正确的爱和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初中辍学靠倒卖淫秽物品碟片为生,经过相关部门批评教育后开始从事合法的小本生意。
认知偏差:何某将父母的去世归咎于自身吸毒,导致父母不能安享晚年,认为自己活着是对父母的不孝。
针对何某的情况,我所延伸帮扶指导站工作人员高度重视,首先工作人员协调有关单位解决其近期生活困难,然后针对其特殊情况为其申请临时救助,同时根据其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异常逐一进行研判,制定“心理救助、人文关怀、就业辅导、追踪帮扶”的综合矫治方案。
第一阶段:综合评估,制定方案
何某因长期吸食毒品,造成神经系统及其他身体机能严重的损伤,认知上容易出现偏差,加上自卑心理和亲朋好友的排挤,而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针对何某的情况,工作人员联合禁毒专干、所教育矫正中心、心理矫治中心对何某进行综合评估,得出何某因认知偏差和心理自卑对回归社会后的不适应产生焦虑情绪和无助感,导致对生活无信心。为帮助何某顺利融入社会,延伸帮扶指导站特制定“人文关怀、心理救助、就业辅导、追踪帮扶”的综合矫治方案。
第二阶段:多措并举,矫正认知
自卑心理、多种不良情绪、认知偏差均需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的根源。首先,禁毒专干通过真情关怀,与何某进行多次的交心谈话,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何某了解交朋友的重要性,辨别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引导何某克服对交友的自卑心理;其次心理矫治中心心理咨询师对何某进行心理测试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认知父母的去世,正确归因,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再次,教育矫正中心通过开展《如何避开复吸陷阱》、《吸毒人员就业政策早知道》、《快速适应融入社会小妙招》等一系列知识普及,帮助何某快速适应社会生活。通过交心谈话、心理测评、心理疏导、知识普及等多种措施,何某的自卑心理、多种不良情绪、认知偏差等现象得到进一步改善,有效缓解了何某对生活的无助感,树立了积极的心态。
第三阶段:就业辅导,制定计划
为进一步解决何某当前面临无居所、无生活开支费用的问题,工作人员与何某共同列出几个适合当前的工作,并依次选择其中最适合何某的安保人员工作,包吃住。一方面解决了何某的衣食住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当前适合何某且比较容易聘上的工作,能尽快面试成功,最终何某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面试成功到一家酒店当保安,何某工作一段时间后得到酒店管理人员的认可,并让何某轮休的时候在酒店厨房兼职餐具清洁,两份工资共计3500元,这对何某来说已经是当前最好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工作人员根据何某的经商经验和吃苦的精神,引导何某制定创业计划,最终何某决定到广西承包帮收甘蔗,从靠劳动力解决创业的第一步。
第四阶段:追踪帮扶,促进融入
在何某到广西后的时间里,延伸帮扶指导站工作人员定期通过电话、微信视频关心其工作情况、询问是否需要帮扶等,何某表示已步入正轨,每月收入6000-8000左右,目前出所一年多来已经还清30000左右的债务,自己已经很满足当前的生活,有合法的收入,有积极的心态,每天工作很有信心。
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何某关于父母去世的认知偏差和交友的自卑心理得到矫正,有固定居所和稳定收入,并树立了积极的生活心态,成功融入了社会。
当前,大部分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的问题是生计问题,当生计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后,可能导致产生各种不良情绪甚至被迫通过不法手段谋生,案例中何某则表示如果没办法活下去只能“重操旧业”陷入复吸“怪圈”。
因此,在戒毒人员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延伸帮扶指导站工作人员首先要摸清其“底细”帮助其真正的融入社会,在无强制的环境中真正戒除毒瘾。本案例中工作人员本着感化、挽救在先、教育在后的理念,通过帮助何某成功的克服心理问题、解决了生计问题,并顺利融入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何某的戒毒操守,同时也降低了何某复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