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张某某精神活性物质(毒品)所致精神障碍案例

毒品预防教育与戒治帮教综合服务平台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登录开始学习!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禁毒戒毒知识宣传 / 禁毒戒毒听“我”说 / 戒毒方法听“我”说
戒毒人员张某某精神活性物质(毒品)所致精神障碍案例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案例背景】

精神活性物质又称成瘾物质或药物,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有害使用成为滥用,是一种适应不良的物质使用方式。不合理地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将导致明显的不良后果,如不能完成学习工作,损害躯体和心理健康,导致法律上的问题。滥用强调的是不良后果,滥用者没有明显的耐受性增加或戒断症状,否则就是依赖状态。

精神活性物质作用于中枢神经,影响精神功能且具有依赖性,长期或反复使用这类物质产生精神上和躯体上的依赖,称为药物依赖或药瘾。根据ICD-10精神活性物质包括10大类型:酒精、阿片类、大麻类、镇静催眠剂、可卡因、兴奋剂、致幻剂、烟草、挥发性溶剂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涉及每一个人,使用其中的非法物质,就是吸毒。所以,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概念是泛指使用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而非专指某一种药(如苯丙胺)造成的精神障碍。毒品的滥用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吸毒造成劳动力丧失、国民素质下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传播,违法犯罪,已经成为危及我国人民身心健康及家庭社会稳定的公害。

在急性效应下,会出现类似于急性中毒性脑病的症状,患者兴奋冲动,精力充沛;长期使用则会产生慢性中毒性脑病临床表现,发生人格改变,认知功能受损,记忆力下降,易激惹、冲动。

【案例基本情况】

一、戒毒人员基本情况、临床表现

张某某,男,33岁,因“反复使用冰毒5年,情绪激动,猜疑,耳闻人语伴失眠4个月”,来戒毒医疗中心精神科就诊。患者于2012年在朋友影响下,因好奇开始吸食海洛因(患者口述后因个人原因停吸)及冰毒(甲基苯丙胺),吸食方式为吸入,当时人很兴奋,不停地说话。最初3个月使用一次,2016年使用频率开始增加,有时1个月使用1次,后来,每天都使用,每次1-4条,剂量不等。吸食后什么都不想做,不愿意交往,体重下降明显,由75kg下降至62kg,入睡困难。2017年起,张某某觉得心瘾很大,控制不住自己,冰毒剂量由每天1-4次增加至每天3-4次,每次剂量0.2-0.3g,最高剂量可达0.4g,后被强制隔离戒毒。入所后疑心重,怀疑室友在他水里下毒,偷他的洗漱用品,坚信队里学员在一起说笑都是在议论他,嘲笑他。出工时,反复凭空听到有个人告诉他“你是个废物,死了算了”,问及这个人是男是女,患者回答是女人的声音。夜不能眠,心烦,当时患者并未在意,也未与队长及大队长反应此情况。2018年10月,张某某突然情绪激动,大喊不要杀了我,快救我,经劝说无效,大队民警带其来戒毒医疗中心精神科就诊。

二、鉴定检查

1.既往史:该戒毒人员患有高血压,否认其它重大躯体疾病史;无高热、抽搐、昏迷病史。

2.个人史:该戒毒人员为独生子女,初中文化,未婚,16岁吸烟,每天1包;承认有不洁性生活史;2004年因寻衅滋事判刑;有吸食海洛因、冰毒史,吸毒方式为吸入,反复使用冰毒5年,末次使用冰毒时间为2017年3月,剂量为0.6g。病前性格内向,胆小,疑心重;否认两系三代及旁系亲属有精神异常史及吸毒史。

3.体格检查:T 36.6℃,P 70次/分,R 20次/分,BP140/90mmHg,患者意识清晰,定向完整,接触可,对答切题,情感反应平淡,智能水平尚可,查体合作,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眼睑无浮肿,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肿大,肠鸣音 4次/分,双下肢未见浮肿,四肢肌力V级,双侧巴氏征阴性。

4.辅助检查:本次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HIV检测、梅毒螺旋体检测、乙肝抗体检测、胸片、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腹部B超:肝胆脾未见明显异常;尿冰毒(-)、吗啡、摇头丸、K粉、大麻检测均(-)。

5.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定向力完整,着装整齐,接触合作,对答切题,可引出命令性幻听。在习艺车间出工时能凭空听到有个女人的声音告诉他“你是个废物,死了算了”,该症状反复出现1年;思维连贯性差,情感反应平淡,查及关系妄想(坚信队里学员在一起说笑都是在议论他,嘲笑他)、被害妄想(疑心重,怀疑室友在他水里下毒);有焦虑情绪,睡眠差,智能可,记忆力尚可,计算力正常;意志活动缺乏,主动性差,不愿出工,需经队长教导敦促下才能完成;自知力部分缺如,对自己的疾病缺少相应的判断。

鉴定结论:精神活性物质(毒品)所致精神障碍

三、诊疗方案制定及实施

诊疗过程:接诊后予利培酮3mg qd抗精神病治疗;予舒乐安定4mg qn及地西泮5mg qd改善焦虑情绪;予佐匹克隆7.5mg qn改善睡眠。治疗2周后,幻觉妄想症状基本消失,情绪较前稳定,故将地西泮及舒乐安定减量至停药,睡眠情况尚未改善,故仍维持佐匹克隆原剂量治疗,自知力恢复较好,知道当时的冲动行为是幻觉引起。治疗1个月后自知力完全恢复,睡眠佳,该学员觉得自己当时的行为很可笑。

由以上病例可分析出,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鉴定可依据

以下几点进行判定:

1.病前性格:无罹患内源性精神病的个性特征;

2.家族史:查无精神病家族史;

3.吸毒史:有反复吸毒,毒品多为冰毒或麻古;

4.起病形式:急性起病或不明原因突然起病;

5.交谈接触情况:沟通正常,无内源性精神病沟通隔膜感;

6.临床特点:部分精神领域受损,多为知觉障碍(视幻觉、听幻觉多见),并继发妄想,极少有思维形式障碍,且知情意协调一致。

7.疾病规律:病情波动常在吸毒后数月至数年后出现。

8.自知力:反复出现病症的情况下,即使在发病期对病症也有一定认识。

四、治疗效果

对抗精神病药物敏感度一般,常与毒品在脑内消除情况有关。

【案例思考】

毒品所致精神障碍常见精神症状为幻觉、妄想、躁狂或抑郁的发作,精神活性物质效应使人精力充沛、开心,称之为RUSH或HIGH,停用时会出现CRASH、精力不足、疲劳,睡眠障碍、噩梦、食欲猛增或减退,情绪激动或低落,易发脾气;易出现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视物变形等感知综合障碍;强迫症或者强迫行为,强迫性地性行为、手嗨或口嗨;厌食症或贪食症;人格障碍。

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中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共分5个维度,诊断标准1是精神障碍是否因严重躯体疾病所致;诊断标准2是症状是否出现在物质依赖前;诊断标准3是指是否严重依赖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减退;诊断标准4是症状是否随吸食量、频率多少相关,即吸食量大、频率较多,精神障碍症状愈发明显;诊断标准5是指症状是否出现在谵妄(意识不清)中。在我所7名精神障碍患者中,约71.43%患者无重大躯体疾病。

在强制隔离戒毒监管场所,戒毒人员伪装成精神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鉴定人员要了解戒毒人员伪装的动机和目的来进行“去伪存真”。通常,“诈病”有以下特点:

1、发作突然

戒毒人员发作后可短暂或持久,取决于鉴定的时间和环

境的改变。往往持续存在者表演拙劣的精神症状仅在接受鉴定人检查及就医时呈现,回到监所后即恢复如常人;偶有症状持续异常表现,需细心鉴别。

2、症状表现夸大、做作,不符合精神疾病特征和规律,

进行诊断鉴定时常表现为“假性痴呆”,与平日行为不相称。

3、明显的提防心理和戒备心理

伪装成精神病者的核心心理由于要无中生有地伪装成精神症状,则会时刻防备被人识破,表现为目光回避,同时害怕被再次接受精神科问诊,称为“考验时刻”,鉴定人应掌握被鉴定人的心理特点进行鉴别。

同时,鉴定人需要与做作性障碍(Munchausen综合征)、

癔-诈病综合征、赔偿性神经症、拘禁性精神障碍加以鉴别,以明确诊断鉴定。

【推荐理由】

此案例通过对戒毒人员张某某精神病症状的分析、检查,准确制定治疗方案,并进行针对性很强的医治,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对诊断治疗这类因吸冰毒类毒品造成的精神病症状病历,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特此推荐。

【专家评析】

此案例对因吸冰毒造成的精神病症状,诊断检查准确,分析条理清晰,令人信服,对症下药,治疗方案和手段科学有效,值得推荐。同时,对如何区分此类伪病,此案例又提出明确条件标准,借鉴意义很大,对防止个别人诈病具有很强的提示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