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者A:
青春期,我带着年少的倔强和叛逆,开始结交一些“社会朋友”,里面也不乏那些吸毒的“朋友”。
当“朋友”拿出毒品邀我分享时,我没能拒绝。我天真地以为,只吸一次没关系,就算吸上瘾也不要紧。在内心深处,我甚至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和他们不一样——吸毒没那么可怕,我能够说戒就戒……
讲述者B:
2016年6月,我突然接到一个多年没有联系的同学的电话,要相约一起吃饭叙叙旧。那天我们聊了很久,他得知我的现状后,提议去减减压,我欣然同意,殊不知他所谓的减压竟然是吸食冰毒!
第一眼看到冰毒时,我的内心有些抵触,有些害怕,但在同学“吸一口所有烦恼都会消失”的教唆下,在“尝一下不会上瘾”的侥幸心理作用下,我与毒品有了第一次交集。
讲述者C:
那是199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一个舞厅的包厢里,一位朋友“神秘”地从钱包里掏出一包白色粉末,摆好吸食“工具”,一边吸一边向我炫耀:“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许多大城市最流行的东西——‘白粉’,也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你也尝尝吧,绝对让你欲仙欲死……”
在酒精的作用和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学着朋友的样子,稀里糊涂“尝”了起来。一口、两口……短暂的快感之后,我在宾馆的房间里睡了一夜。第二天中午一觉醒来,浑身酸痛无力、头痛不止的我赶紧问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他轻描淡写来了一句:“没事,等下我们再吸几口就‘止’住了。”
吸食毒品的第一口,吸毒人员同时也踏入毒渊的第一步。这一步是在什么情况下迈出的?
3名讲述者的“第一步”有个共性:“熟人”蛊惑、引诱。
正是通过“熟人”,毒品才如此轻而易举地接近了3名讲述者。但“熟人”不等于好人,3名讲述者接触到的“熟人”“熟”在表面,别有用心。试问,谁不知道毒品的危害?这些“熟人”拉人下水,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吸毒者,甚至可能是贩毒者。
3名讲述者第一次吸毒还有类似的心理特点:侥幸心理。
毒品通过“熟人”接近你,但未必能成功诱惑你吸上第一口,只要你意识清醒且足够警惕。讲述者A正值叛逆期、讲述者B有巨大压力、讲述者C有些许虚荣。种种因素使他们在面对毒品时放松了警惕。他们产生了“尝一口不会上瘾”的侥幸心理,殊不知一念之差,自食苦果。

反复

讲述者A:
在母亲的陪同下,我接受了戒毒治疗手术,之后的几年确实没再碰过毒品。
2019年6月,母亲突然离世。从母亲离去的那天起,我又开始每天用毒品麻醉自己,逃避现实。
我整日整夜沉沦在毒海中,每天吞云吐雾、醉生梦死。我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没有家,没有父母,没人爱,我的生死无人问津,全世界只剩下我自己……时间对我而言,早已失去意义。
讲述者B:
从拘留所出来后,父母为了让我戒毒,举家搬到国外,脱离了以前的圈子。新的环境里,我决心重新开始,经过努力,我的活力回来了,工作业绩也上来了。还完所有的债务后,我似乎完成了自我改造,信心满满,父母也对我的变化欣喜不已。
2019年春节前,我回到阔别两年的家乡,决心东山再起,可谁知,鬼使神差地和几个曾经的“朋友”联系上。我复吸了,甚至变本加厉!
讲述者C:
我根本无法“停”下来。强烈的身体“戒断反应”以及挥之不去的心魔,早已牢牢控制了我的身体,更控制了我的全部思维,迫使我心甘情愿任由毒品摆布,在毒海中随波浮沉。
吸毒、戒毒,复吸、再戒毒,这几乎是我从2005年到2015年生活的全部。
吸食毒品,一次就能使人上瘾。即便是戒毒后,复吸的概率也高的惊人。有人统计,吸毒成瘾者戒毒后受心瘾难除或受毒友诱惑等因素,复吸的比例达95%甚至更高。
3名讲述者当初以为“尝一口不会上瘾”,最终被反复吸食毒品的事实“打脸”。“吸食毒品,只有零次和无数次”这句话不知在多少吸毒人员身上应验,3名讲述者也不例外。
讲述者A的复吸是因无法接受母亲去世而选择自我麻痹,讲述者B复吸是再次受到“朋友”引诱,讲述者C复吸是无法克服身体“戒断反应”。
毒品,一开始占领的是人的身体,后来连心也会占据。戒毒是吸毒人员唯一的出路,可这条路异常难走。不少吸毒人员在反反复复的吸毒与戒毒中消磨了意志。

悔恨

讲述者A:
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记得,当母亲得知我染上毒瘾那一刻,脸上的不可置信,满脸惊慌错愕、不知所措。她打了我一巴掌,自己便放声大哭起来。
我从未见母亲那样伤心过,她的泪像决堤的海水不断涌出,好似永远流不完,她绝望的眼神里充满了自责和愧疚,然后是久久的沉默。
讲述者B:
那天,强戒所里举行了毒品危害控诉会,我没有想到父母竟然来了。站在台上,他们声泪俱下,控诉了毒品对我、对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呼唤我认识错误,早日觉醒。
父母是多么要强的人啊,可为了我,他们竟然面对全所的戒毒人员痛哭流涕。我震撼了,惊呆了,奔上控诉台,在父母面前长跪不起,失声痛哭。
讲述者C: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第五次走进强戒所大门。距离上一次解除强戒仅仅只有七天时间啊!甚至都没来得及陪儿子吃一顿饭,我就因复吸再次走进了熟悉却再也不愿多待一个小时的强戒所。我无法面对曾苦口婆心挽救了我两年的干警们,七天前的信誓旦旦,让我无比羞愧的低下了头。那一刻,我恨我自己,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关于吸毒带来的后果,3名讲述者分别是这样的:
讲述者A的父母均因长期吸食毒品去世,讲述者B倾家荡产、负债累累,讲述者C花光积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幸运的是,他们选择了戒毒。经过艰难斗争,其中两人已经在所戒断,树立起重生信心;一人已出所并与毒品彻底划清了界限,成为一名禁毒社工。
毒品为何要叫“毒品”而不叫“瘾品”?因为它确实会毒害人生!毒品带来的危害,不仅仅作用于个人,更作用于身边的亲人乃至于社会。
或许,在3名讲述人的心中,曾有这样一个假设:假如,一开始没有接触毒品,那该多好!
政法君心里也有这样一个假设: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毒品,那该多好!
3名讲述人的经历都警醒着我们:充满悔恨的假设毫无用处,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