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人说生命如歌,那是因为他历尽山河,也有人说人生无河,那是因为他尝尽甘苦波折。
在戒毒场所,每一天,警察都会听到很多很多故事,有开心的分享,也有痛苦的回忆,每一个故事分享的背后,是戒毒人员对警察的信任,也是他(她)们愿意打开心灵的开始。
今天我们就跟随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警察的笔触,看看戒毒人员的改变......
云南戒毒将持续推出戒毒故事,以期社会能接纳戒断毒瘾的他(她)们,也希望社会上少一个与毒品有关的故事......
生理脱毒区里第一次见到她
40公斤的她瘦弱得像一只小猫
又或者更准确的描述是
她虽然瘦小却很容易被激惹
更像是一只愤怒的小猫
刚刚经历戒断治疗的李某
似乎恢复了一点点力气
一改过去一周有气无力
没精打采的模样
第一次
和其他戒毒人员发生了冲突
“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喜欢其他人弄出一点声音。”
于是,她总是在他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情绪爆发,多次试图攻击同戒学员。
她总是在警察制止和教育之后,对自己的错误分析得头头是道。


根据李某的入所体检结果,戒毒医疗中心又对她进行了针对性的健康随访和复查......医生希望能够通过戒毒人员家属多了解一些她的既往病史,警察也希望通过戒毒人员家属共同建立社会帮教连接。可是,李某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愤怒烦躁。而警察所有可查询到的、与其相关的联系方式都已经成为空号……就在一个月的教育适应期即将结束时,李某知道即将和朝夕陪伴着自己的本阶段管理警察告别了,突然有了想要倾诉的愿望。“我是一个‘野孩子’,父母离异、母亲再嫁;父亲再婚后突发意外、继母也走了。我13岁就离开了学校在我们省里四处打零工,之后去了广东、来了云南,再后来的事,都写在了我的决定书上,你们都已经知晓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在乎我的死活,更何况只是生病,生病了就自己难受、自己恢复,我知道我的病无药可医,死了就死了,没人在乎的。”

李某说的家庭情况,与我们多方了解掌握的基本一致,13岁的她因家庭矛盾离家出走,自此游荡于故乡以外的世界,十年未再归故乡。可是,李某还如此年轻,她的身体有好转起来的年龄基础,她的人生也有走上正轨的机会。我们怎能放弃!
进入康复巩固期的李某,言行失控、情绪易怒的频率有所降低,但依然处于不断冲动、不断认错的循环之中。“她的核心问题依旧是生活没有盼头,即便期满解除,她离开戒治区也是无家可归的。对于她来说,年纪尚小还是应该给她找到亲人、找一份依靠。”“亲人的接纳非常重要,在戒毒所我们全力救治她,她原本摇摇欲坠的身体逐步稳定;未来她回归社会,如果没有亲人的帮助和支持,我们目前的治疗效果就付诸东流了。”……
终于,锲而不舍的找寻工作在2023年春节期间有了回应。春节刚过,所政管理科的电话响起:我是李某的小姨……
原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戒毒所与李某的户籍地派出所、当地司法局等部门经过长时间的对接和共同的努力,终于在2023年的春节,等到了她多年未归家的小姨返乡过年。
“她已经没有父母了,我就是她的亲人,我会尽我所能去照顾这个苦命的孩子。”
这一次社会帮教关系的建立,对李某来说是如此及时、如此关键,因为,再过一周就是她的回归日期。我们之所以这么努力
让每一名戒毒人员
在戒毒期间与家庭修复关系
努力让每一名戒毒人员
在回归时
都有亲人期盼等待
是因为
戒毒人员人生里更长的路
需要通过亲情感召来助力
家庭关爱才能帮助戒毒人员
在保持操守的戒断路上
走得更远
持续帮教也才能
让戒毒人员家庭的团圆更加长久
浏览60秒后可点击“关闭本页”,你已经浏览{{time}}秒